买商业养老保险可以延迟缴税,你愿意尝试吗?

浏览: 时间:2019-12-05

2017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季已近尾声。据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比去年增加30万人。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近日在北京发布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总体稳定,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企业等依然是大学生主要就业去向,且比例持续上升。


新兴产业发展成就业新契机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在新的产业结构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会进一步扩张,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新的契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珍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于近期出台。《意见》对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和过剩产能企业职工安置工作等做出了部署。


据张义珍介绍,即将出台的就业创业政策与以往政策相比,既是继承,更有发展。是在以往政策的基础上,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的大背景,一方面围绕稳定就业的基本盘,调整完善宏观经济与就业政策的协同、创业资金的支持、重点群体的就业创业、失业风险的防范等;另一方面,又围绕拓展就业的新空间,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特点,提出了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政策取向。


事实上,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例如,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服务、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制造和服务业发展迅速,就提供了大量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大量涌现,平台经济和分享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新的就业资源和机会不断被开发,配置机制也更加灵活,不仅让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方式更加多元化,也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了机遇。”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的陈云说。据有关部门统计,“十二五”期间,有100万毕业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新经济领域。


据了解,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信息化和交通物流等基础条件改善,二三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在吸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能力增强,拓展了大学生择业空间。比如,得益于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贵州省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净流入地。


陈云判断,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结构改革加力深化,只要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大趋势不变,未来一个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仍将延续总体稳定的态势。但在当前就业形势更趋复杂的情况下,要多措并举,稳定实体经济增长,加强财税、金融、产业、投资等多项政策的协同配合,促进和保持就业岗位的持续供给,可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三线城市彰显就业魅力


如今,不是只有端起“铁饭碗”、留在一线城市、五位数月薪入手的就业才令人羡慕,做好农村电商、当好基层公务员、成为“毕创族”、试水民企空间……新一代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起步更为多元。


河南籍的北京某高校毕业生王力(化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今年考取了老家所在地的大学生村官并顺利录取,“国家现在正在大力做精准扶贫,我的老家也在扶贫中一点一点发生着变化,我渴望回去能为家乡脱贫贡献自己的力量。男儿志在四方,不管做什么工作只要有意义就行。”同时他还说,和他同寝室的同学们就业去向各不相同,有的当了老师,有的回乡创业,还有的留在北京找工作,等等。


进民企、去基层、回家乡,无一不显示出中国大学生自主就业在日趋多元化。


尽管一线城市仍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就业签约率,但是随着一线城市逐步收紧城市人口扩张的趋势,加之生活成本高、居住压力大、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传统一线城市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与此同时,随着新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和90后大学生就业观念更加多元、就业选择更趋理性的变化,“北上广深”对90后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二三线城市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重心。


多个调查机构的报告都显示,近两年,高校毕业生选择就业地不再盲目追逐“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南京等“新一线”城市魅力凸显,成为大学毕业生热衷的择业目的地。